写于2025年4月8日, 发布于2025年8月10日
在网络的社交平台找对象,这种方式现在在我看来实在是不可靠,这会让人变得急功近利。在这片看似充满机会的“鱼塘”里,趋利心态使得人们难以静下心去真正了解另一个人。只要心底滋生出一丝贪欲,就会陷入不断比较、不断寻找更好选择的怪圈,总想着在众多的潜在对象里挑出那个最完美的。可现实是,成为被选中的“幸运儿”概率极低,大多数人不过是在茫茫人海中徒劳寻觅。
回想起以前对于这种小概率的事件。哪怕成功概率再低的事情,只要有一丝可能,也都会全力以赴,毕竟努力过后即便结果不尽人意,也是能做到问心无愧。后面,经历了一些起起落落,我觉得那些小概率的好事不可能能发生在自己头上,我没有那种的运气。与其执着于那渺茫的希望,不如坦然当个分母,接受平凡的自己,专注于自身的成长与生活。
从社交互动的本质来看,其中的不确定性如同薛定谔的猫。在网络社交平台上,当有人回复你时,大概率也会和其他人对话在;别人找你,那么也会去找其他人可能。在未真正深入了解对方生活与社交圈之前,一切都是未知的。像是一种定数,发生与不发生,我们又改变不了什么,也只能接受出现的结果。我们能掌控的,只有自己的行为和选择。毕竟,言语往往具有迷惑性,总是带有欺骗色彩,下一秒可能只是虚幻的泡沫,唯有实际行动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心意。
对于热情,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。去年5月我就思考过了。一个人的热情不会毫无缘由地消失,在相处过程中,如果没有特殊原因,不可能突然从热烈变得冷淡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一定是是热情转移了,或许是因为工作繁忙,或许是被某项新的兴趣爱好、事物所吸引,或者另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人闯入了生活。而热情的转移,往往预示着即将走向尾声。比如日常聊天一样,两个人能聊得下去的前提是,一方愿意倾诉,另一方愿意倾听。这和会不会说话,善不善于言辞没有绝对关联,即使双方性格再内向,只要彼此有交流的意愿,也能一直聊。但是呢,要是聊不下去,那必然是有一方失去了继续对话的热情和兴致。而这出现,必定是因为人或事物。
对于一些个人因素。性格、爱好、习性这些在我看来都属于可变因素。性格可以在岁月的磨砺和自我的修炼中慢慢改变,爱好能够通过学习和尝试去培养,习性也能在有意识的调整下逐渐优化,观念同样可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而更新。但是一个人的共情能力以及思考方式是理性优先还是感性优先,这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与沉淀。但是愿不愿意改变这些深层次的特质,取决于个人的选择,这也是一种个人可调节的能力,只不过要考虑自己是否愿意付出努力,以及这样的改变是否值得。
回顾自身状态,我发现现在的自己还算不错,以往总结出的一些理论在生活中依然适用。尽管我一直努力保持内心的平静,但还是会因一些突发事件而情绪波动。以前别人觉得自己情绪稳定,不过只有自己清楚,自己很容易内耗,容易因为一些事情陷入emo状态。
那次周总分手一块喝酒,喝了很多,喝醉上头,一股脑把我这些年来的痛苦在朋友面前哭着全部说了一遍,那时候的自己显得很脆弱。原来我真的很多事都憋在的心里,一直以为自己治愈的不错。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很坚强,但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脆弱。不过那次酒也让我知道自己真正的弱点是什么。不过,那次醉酒也让我看清了自己真正的弱点所在。各个多方面的因素。很多很多杂合在一起。
而现在这个弱点也慢慢淡去了。而这个弱点的淡去的代价,是无数个内省的日夜,和不断的努力和支撑。而真正退去,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努力。
我需要去追求自己的心愿,去成为一个我想要的通才,追逐梦想。而不是追求已经被告知不可能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