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Morns
1563 words
8 minutes
20年3月总结
2020-04-02

最近的状况#

最近也有一段时间, 没有去更新公众号. 是因为这一段时间特别忙. 虽然学校课程并不是很满, 但是因为自己的事情很多. 导致自己没有时间去整理公众号.

在这个星期, 也已经停止了对单词的更新. 当时和一个伙伴商量过了, 最后觉得删掉英语推送会更好一些. 于是我把有关英语的15篇文章全部删除了的.

或许15篇英语, 就是自己15天精力. 记得当初自己为了去创建一个“熊:早上好!”的图片, 我就设计了接近三个小时去完成. 确实来说做好, 会很不容易, 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.

想到自己并不是很擅长英语的编辑, 对英语的学术水平也并不高. 觉得要想弄好英文的推送, 需要有一个团队, 并且学术水平要高. 所以最后删除了.

专业分流#

最近数理学院开始了, 专业分流.

因为当初招数学类专业只是一个大类招生. 现在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选择. 一是数学与应用数学, 二是信息与计算科学, 三是应用统计学.

说实话, 我对三个专业的, 最后走向并不是很清楚. 仅仅只是稍微知道一些趋势, 能大致三个方向最后会怎么走.

数学与应用数学. 它是一个全数学方向, 它有一门学科是物理. 而物理便是应用的关键. 这一门学科是更好考研的, 而且所学的学科更系统.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. 换句话说相当于在本科打好了数学的稳固基础.

信息与计算科学. 它是走了计算机方向. 相当于学了一半数学停止之后走向计算机. 这门学科是大致学了一定的数学基础, 之后将思维运用到计算机上. 前期培养数学, 后期培养计算机. 在国家方案培养中, 是将这类学生能够稳立于两个界的人才, 数学与计算机. 学科也会学习了当代的一些计算机的课程, 及一些前沿所需要的东西.

应用统计学. 虽然在这个专业在现在会火, 因为大数据的火. 但是它的火, 并不知道是怎么个火法. 现在没有突破性的发展, 是因为现在所运用的仅仅只是利用已经有统计工具, 而真正的开发很少. 但是如果有了新突破, 这将会是一个超级热门的专业, 那岂不是柴米无忧了?况且, 大数据的兴起, 确实很诱人.

考研. 三门学科考研, 难度其实是一致的. 应用统计考研考的并不是数学专业. 所以考研比统计学的学生更难一些, 因为专业知识是统计.

在学校中所设置的专业培养方案. 数学与应用数学更趋向考研, 而后两个是趋向就业的.

我当时的选择, 也是拿不定. 因为我觉得我三门学科都可以选.

专业选择#

最开始的目标是成为一个通才. 那时候是高考填志愿的时候, 但是当时, 我并不知道这个通才要做什么.

现在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通才, 就必须先成为一个专才, 之后才能成为一个通才.

什么意思?

是在成为一个通才之前, 必须要有一个在行的领域. 之后通过这个领域在向其它学科和专业扩展.

而我发现, 很多专业. 经济, 金融, 统计, 物理, 化学等等, 它们之间都有一个交集——数学. 并且自己又喜欢数学.

现在的目标依然是想成为一个通才. 因此最后选择了走数学方向. 我选择了应用数学, 最关键的是它能培养好我的数学思维方式等.

因此以数学为根基, 之后会向其它方面扩展学习. 就好比如一棵树, 刚开始生长只有主干及少量枝叶, 就像自己现在也在学其他的科目, 网页设计与MATLAB;后面树木主干稳固, 枝叶成长. 就像学完C, 去学Python.

家庭. 父母开始想让我选择一个好就业的专业, 那无疑是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统计学. 但是我觉得, 如果这样的话, 没准可以辅修经济学, 或者其他学科, 这样反而比直接走两个专业好一些, 因为能从开始学到最后, 况且数学不丢. 最后父母让我按照兴趣去选择, 以兴趣为大.

专业走向#

现在就有个疑问. 以后的就业该怎么办?

学数学的学生, 后面大多都是转领域了. 我觉得这将会是一个必然, 因为如果不是去钻研数学领域, 为其突破的话. 那剩下的只有当老师和其他职业.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.

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就业方面. 它的就业方面很广, 能够跨很多专业. 比如各种精算, 研究机构等等. 但其实的话, 应用数学仅仅是就业广, 而不是就业机会多. 因为很多专业都是为了就业而去准备的, 与他们竞争那肯定吃不了兜着走, 因为他们是专业的.

大多学科为了就业而准备的, 而那些纯理论的学科, 才能真正为该专业深入研究.

如果陷入可以考研, 也可以不用考研的学生, 那后两个专业会好一些. 因为它们更趋向不稳定性, 就业或者考研;而应用数学最好要考研.

所以应用数学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. 因为我们所选择的不是心跳, 而是我们的未来.

20年3月总结
https://blog.mcj.life/posts/20040220年3月总结/
Author
CiMorn
Published at
2020-04-02